top of page
搜尋

AI时代的艺术教育:超越算法的创造力

  • 作家相片: Faye Z
    Faye Z
  • 2月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自古,艺术便是一种活法。比如,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语言中,并没有“艺术”这个词,但它却从未与生活分离——它融进了故事、传统和日常的点滴。对他们来说,艺术不是创造出来的东西,而是生活本身。


马尔科姆·罗斯(Malcolm Ross)曾说,艺术是一种流经我们的表达能量,它回应并塑造着生命的节奏。这种创造的冲动,是人性中最深刻的部分。诗人常说,写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,是对情感或经历的直接回应。无独有偶,W.H.奥登(W.H. Auden)把艺术称为一种“崇拜的仪式”,它是本能的,而非学来的。或许正因如此,创作——无论是绘画、写作还是音乐——总能带来一种深深的满足感。它并不是从无到有,而是去触碰和探索那些早已存在的东西。


Elsa, watercolour and crayon on paper , 2022
Elsa, watercolour and crayon on paper , 2022

然而,随着我们长大,许多人渐渐失去了这种与艺术的联结。我们被教导要追求逻辑、效率和生产力,艺术则成了可有可无的“附加品”。曾经自然而然的事情,开始变得陌生,就像一种我们已忘记如何使用的语言。


“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,而非外在表象。”——亚里士多德

如今,AI在逻辑、效率和生产力方面越来越强大,甚至开始涉足创造性领域——生成艺术、写诗、作曲。那么,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独有的?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?


人与机器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:机器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创造。它们不会通过个人的挣扎、情感或联结来理解世界。AI可以具有创造性,但它的创造力建立在现有数据之上——模式、结构以及经过处理的答案。它从已有的东西中提取灵感。


而人类,则从一种原始的状态中创造。我们的经历——混乱的、不可预测的、深刻感受的——成为新思想和真实表达的源泉。乍看之下,创造力似乎是“跳出框架思考”,但它的核心在于以一种深刻的、个人的、真实且不断演变的方式与生活互动。


正是这种理念,激发了我设计在线艺术课程的灵感。这门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题式教学——不是没有主题,而是主题始终由孩子们决定。他们根据课堂上介绍的艺术家、故事、话题或艺术作品来决定创作内容,并将这些灵感与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历联系起来。这才是艺术应有的样子:个人的、开放的、充满生机的。


如果我从内心出发创作,几乎一切都会奏效;如果从头脑出发,几乎一切都行不通。”——马克·夏加尔

Suyuan Chen, 9 years old, marker pen drawing on paper, 2023


Jolin, 6 years old, marker pen drawing on paper, 2023


Elsa, mark pen and crayon on paper , 2022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©2021 by artbeat academe. 

bottom of page